欢迎来到一二三美食网!

滁州小吃大全_滁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 www.123ms.com 编辑:一二三美食爱好者 访问手机版

滁州,“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古称“涂中”、“永阳”、“清流”。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特色小吃主要有:雷官板鸭、花红果、来安麻鸭、桔梗、百年辣酱、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瘦肉型猪、定远卤、酿豆腐、梅鱼、秦栏卤鹅、、甘露、酥烧饼。

夹子

简介

藕夹子,又称藕合,是天长市传统名菜,藕是“偶”的谐音,偶即成双作对,合即和合如意,夹子是“有子”的一种说法,寓意很吉祥。上年纪的老年人则戏称藕夹子为“银洋钱”,是因为藕夹子外形圆中有孔,形状很象古时的钱币。出锅的藕夹子色泽金黄,吃起来咸淡适中油而不腻、酥脆可口藕香浓郁。逢年过节,镇上人家都要做上一篮子藕夹子,除自家食用外还馈赠亲朋好友,成为一道闻名遐迩的传统特色菜肴。

将藕切成一连两片,包以配好佐料的肉泥,然后在面糊里浸蘸,使封口(糊内需加少许食碱、鸡蛋味精等),再放入油锅内炸黄取出,临食时复在油锅煎一下即可。食用时蘸以用末、等制成的佐料,外脆内软,酥美可口,别具风味。此菜春秋季节食用较多,尤在中秋节前后风行,城乡居民均喜制作。

历史文化

传说古时石梁镇上有一藕农靠长藕、卖熟藕为生,尽管他终年辛勤劳动,一年下来所剩无几,只能勉强糊口度日。他想改变穷困,连做梦都在想怎样富起来。有一天,他劳累困了,随手在藕堆旁铺上几张荷叶就睡着了。梦乡中,一个白发老人飘飘然然向他走来,老人和蔼地对他说:你呀,守着金山却富不起来。藕农问老人此话怎讲,老人说着随手拿起一支藕,右手一挥以手当刀,一片片厚薄均匀的藕片从老人手边滑落,藕片掉在地顿时变成一堆光闪闪的金钱。藕农看呆了,他捧起一捧金钱,谁知金钱到了他手里又变成了藕片,藕农问老人这是怎么一回事,老人说金钱不是容易得来的,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真正得到。藕家连忙跪下请老人赐教,老人扶起藕农教了他制作藕夹子的方法,说完就不见人影了。藕农醒来后,按老人教的方法,制作出香脆酥口的藕夹子,送给乡亲们品尝,大家赞不绝口人人称好,后来藕农干脆开了一家饭馆,以藕夹子为当家菜肴,生意很红火,自然他的日子也一天天富了起来。

[!--empirenews.page--]

管坝牛肉

简介

管坝牛肉,是全椒传统清真菜肴。管坝是全椒县西部的一山乡,回民聚居地,这里的回民宰杀、加工牛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自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在管坝街道上从事专业牛肉经营主要为三位王姓回民,据介绍管坝牛肉选用六个牙以上的老口子健康牛;由阿訇宰杀出;牛肉放入锅中,以丁香、桂皮、八角、冰糖等十几味香料药材合理配伍;在卤制过程中不停翻捣,整个过程不能离人。卤制好的牛肉,刀切开,香气扑鼻,咸鲜可口,回味醇厚,一尝难忘。有和脾益胃,滋养精血之妙。制作者一般均家藏秘制老卤,王家龙家已经是十一代祖传,为其专门选购六牙牛的个体牛贩就有十多个。

[!--empirenews.page--]

秦栏卤鹅

简介

秦栏卤鹅,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特产,传有百年历史。其肉酥嫩,清香扑鼻,老少咸宜,别具风味。

秦栏卤鹅秦栏一带特产,传有百年历史。其肉酥嫩喷香,老少咸宜,别具风味。制作时最讲究的是卤。制卤比较复杂,先将元茴(八角)、丁香、小茴川椒、三奈、桂皮、肉桂、肉果、芝麻(炒熟)等碾碎装入布袋,随酱油、味精和水一并下锅煮沸。鹅去毛后,从背一掏去内脏洗净。再入卤内煮熟,煮得不宜过烂。卤以越老越好。(天长)

历史文化

秦栏卤鹅为清末民间烹调能手刘金忠独创,已有百年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表面呈金黄色,光洁发亮,香气清新醇厚,油而不腻,烂而不散,美味爽口。因其色香味型俱佳而闻名遐迩,经久不衰。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秦栏卤鹅”来自于朱寿昌孝心。,二十四孝中的孝子朱寿昌,他是流传甚广的所谓古代“二十四孝弃官寻母”中的一位。

《弃官寻母》讲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寿昌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则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朱寿昌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宁愿辞掉自己的官位。而这个人不仅非常孝顺,他还是一个好官,苏轼甚至都曾经专门赞美过他。

朱寿昌,字康叔。他的父亲叫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他的生母刘氏是朱巽的小妾。朱寿昌历任阆州知州、司农少卿,颇有政绩,后来弃官寻母,以孝闻名于世。王安石、苏轼等都写诗赞美他。

在朱寿昌七岁那一年,他的生母刘氏,因为被嫡母所妒忌,竟然被逼出了家门,他的生母就这样重新改嫁了。嫡母,即朱寿昌父亲的正妻,而朱寿昌的生母当为偏房之妾。

亲生母亲离去后,朱寿昌与生母之间,不相见达五十年之久。这就是诗句所说的“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参、商”均是天上星宿的名字,参星酉时(下午五时至七时)出现在西方,商宿也称为辰星,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出现在东方,它们不同时出现在天空中,比喻相隔遥远不能见面,因此也就有了“参辰卯酉”之说。

渐渐的,朱寿昌长大了,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识,他当上了官。而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朱寿昌的生活一直都过的很好,但是生母一直都是他心头的一根刺,哪个孩子不想念自己的亲生父母,更何况当年母亲被逼出家门的时候,朱寿昌已经懂事,并且还有了深刻的记忆。终于到了宋神宗朝的时候,朱寿昌决定弃官入秦,进入今陕西和甘肃一带去寻找自己的生母。他的这一举动也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朱寿昌毅然坚持着自己的决定,不顾别人的反对,不听他人劝阻。

在离开家之前,朱寿昌与家人诀别时,发誓说:不寻见生母,绝不回来!一路上他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都一直没有放弃。朱寿昌母亲离开朱家以后,嫁给一个姓党的人,生了好几个儿女。后来他留宿在同州的时候,竟然寻得了母亲。当时他的生母已经七十多岁了。母子相认之时,抱头痛哭,互诉衷肠。

朱寿昌把母亲和几个同母异父的弟妹一起接回了家。过了几年,他母亲就去世了,朱寿昌痛不欲生,几乎哭瞎眼睛。母亲去世后,朱寿昌照顾同母异父弟妹更加周到。民间传说,朱寿昌母亲活着的时候怕雷声,朱寿昌害怕母亲的亡灵受到雷声惊吓,每到春夏季,只要响雷,朱寿昌就伏在母亲坟墓上,不分昼夜,护着母亲,狂风暴雨,也不离开。从那之后,朱寿昌孝子名声大振。

今天在安徽天长市秦栏镇向东一公里处,有一棵千年古柏,据传是大孝子朱寿昌在其母亲的坟旁亲手所植,人称孝子树。相传这棵树的来历是这样的:朱寿昌母亲在世时怕雷声,逝世后,每逢雷雨天,朱寿昌总要撑把伞到坟头守护。尽孝三年后,宋神宗赵顼嘉其孝义,诏令官复原职。朱寿昌离开秦栏前,到母亲的坟前,栽下了一棵松柏,以代表他永远陪伴着母亲。在之前关于孝子的故事中,也有孝子在打雷的时候,要么到母亲的坟头守着母亲,要么也会在母亲的坟头打伞。其实许多孝子的行为都是殊途同归的。

而到了今天,这一孝文化的遗存也被重视起来。由于年代久远,千年古柏出现倾斜现象,秦栏镇党委、政府会同有关部门花了4万多元,对千年古松进行了保护,并在这著名风景点建设集孝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文化和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寿昌公园”。

曾经去过当地的说当地还出产一种“朱孝子卤鹅”,又称“秦栏卤鹅”,这与朱孝子之间也有一段传说。有材料说,当年生母刘氏被弃时,朱寿昌跟随着母亲生活了三年。三年间母子相依为命,生活孤苦,朱寿昌以放鹅为生,后其父将他领回抚养。朱寿昌对与母亲三年的艰辛生活经历刻骨难忘,做了官后,更是日日思母,“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家人及侍从想起他与母亲生活时放鹅的经历,便使厨师卤制熟鹅,增加食欲。

朱寿昌食之,果然食欲大增,自此每餐必吃,身体逐渐调养康复。然而朱寿昌每次食鹅之时,思母之情也更为迫切,于是弃官,千里寻母。寿昌母子团聚后,心情舒畅,更加喜食卤鹅,嘱咐侍从每日卤制熟鹅与母同食,乐享天年,并自称为“寿昌卤鹅”。后来,“寿昌卤鹅”的秘制工艺传遍秦栏乡里。乡民们敬佩朱寿昌的孝心,尊称“朱孝子卤鹅”。这种卤鹅制作工艺虽经千年,至今仍完好地留传了下来。

[!--empirenews.page--]

凤阳酿豆腐

简介

凤阳酿豆腐,又称御膳豆腐,是安徽沿海地区的传统名肴,是用嫩豆腐为原料切成片,夹入猪肉末、虾仁末等,裹上鸡蛋粉糊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再用糖醋勾上芡汁即成。酿豆腐的制作方法精细考究,做时要“把三关”(选料、制作、火候)、“走四步”(做菜坯、打蛋清、下油锅、熬糖汁)。酿豆腐味似樱,外脆内嫩,爽清鲜美,营养丰富,为席上之佳肴。近年来,凤阳宾馆根据酿豆腐的传统配料和制作方法又加以研究,并多次试制,使酿豆腐更为鲜美,营养更加丰富。

历史文化

据凤阳当地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在凤阳,他年幼时家境贫寒,靠乞讨度日。一,朱元璋在凤阳城内的黄家小饭店里讨得一碗酿豆腐,吃后深感滋味极佳。以后,他便经常去这家饭店乞讨酿豆腐。后来他穿上龙袍做了皇帝,便下令将凤阳城内那家黄家小饭店的厨师召进了皇宫,专门为他烹制“凤阳酿豆腐”,成了他御膳房的厨师。从此,这个菜身价百倍,成了明朝宫廷筵席上的一道名菜,并得到一个“朱洪武(1368年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豆腐”的雅号驰名于世,一直流传至今。

做法

材料:原味蛋豆腐3条。小草虾12只。发好的白木耳80克。青豆仁40克。

调味料:高汤2/3杯。盐1/3茶匙。太白粉1茶匙。盐少许。

做法:

1.豆腐每条切为4小段。将豆腐条挖出约1/3备用。

2.鲜虾洗净,去头、壳、留尾,置于挖好的豆腐条内,排于盘中加少许盐调味后,入笼内以中火蒸5分钟至熟。

3.锅入白木耳与调味料拌炒均匀后,以太白粉勾芡,并淋于蒸好的鲜虾上即可。

[!--empirenews.page--]

雷官板鸭

简介

雷官板鸭,是安徽省来安县水乡小镇雷官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名菜,因其产地来安县雷官集而得名。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板鸭制作采用宰、卤、晾、煮四道工序。板鸭外表色泽光洁,呈乳白色,食之肥而不腻,松嫩可口,咸淡适中,味鲜醇香,诱人进食。

“雷官”牌板鸭系选用当地麻鸭或瘦肉型樱桃名鸭,经陈年老卤、传统配方加现代方法精工制作。做出的板鸭皮白、肉红、骨头绿。现主要产品有,板鸭、红扒鸭、精花鸭、烤鸭、白条鸭以及鸭掌、翅、舌、肫等小包装方便食品。

历史文化

作家曹玉模1982年尝食后,撰散文《过雷官集》发表于1982年3月3日《文汇报》。文中称赞雷官板鸭“薄如方片,嫩的不用嚼,咸淡随口味,一嚼油直冒”。“雷官”牌板鸭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98年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做法

煮熟的雷官板鸭切盘后,有四句话描绘它:“薄如方片糕,嫩得不用嚼,咸淡随口味,一咬油直冒。”蒸煮板鸭的方法很讲究。煮前,用温水洗净表面皮层,在温水中浸泡,直至鸭肉回软。煮制时,水中放少许拍碎的生姜、葱、两粒茴香,并将茴香一粒,葱一根、姜数片,从鸭翅下开口处塞人肚内,再用一根长约4厘米的斜面空心竹管,插入鸭肛门半截,以利汤汁在煮时内外对流。要先将锅中冷水烧温,将鸭子放进去;腹内灌满锅内的水,浸两分钟后拎鸭脖提起,使腹内的水通过竹管流空,再灌满锅内的水,盖上锅盖,把水温升到90度,浸煮15分钟。第二次将鸭腹中水流空,灌满锅内的水,并将鸭子翻身,再温火煮20分钟,将水烧沸,停火焐10分钟,捞起稍加冷却后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梅市咸水鹅

简介

梅市咸水鹅,是凤阳县特产,历史悠久,源于明朝洪武年间,一回民从河南南下,落脚于梅市池河岸边,以养鹅卤鹅为生,因其手艺高明,味道特别,而远近闻名,流传至今。梅市咸水鹅之所以味道独特,主要是在选鹅、配方、火功三个环节特别讲究,所以梅市咸水鹅饱满、色泽黄亮、并有淡淡的草药味。

[!--empirenews.page--]

京彩松花皮蛋

简介

京彩松花皮蛋,是安徽省天长市特产,早在清代即有制作。蛋体透明,呈松花纹状,清香醇厚,味美爽口,在省内外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屡次夺魁。

早期的皮蛋主要以石灰、草木灰、松枝等土法配料制作面成。建国后工艺不断革新,目前制作过程为:首先以光照、手敲、耳听等方法精选优蛋,然后下以料液泡制、浸泡时间是影响质量的因素之一,应根据季节、气侯条件而定,一般为30天左右。浸泡起缸后再经检验分级,包泥下缸,方为成品。

[!--empirenews.page--]

甘露饼

简介

甘露饼是安徽省天长市传统的汉族传统名点。甘露饼选料严格,选用上等精白面粉、米粉、精白绵糖、炼制猪油和青丝、红梅为主要原料,其生产工艺极为精细,只能靠熟练工人手工操作。制作出的甘露饼味美可口,造型美观,洁白如玉,层层叠叠,宛如盛开的白牡丹。

主要原料为精白面粉、熟猪油、白绵糖、糯米粉,另加表梅、红丝若干。500克面粉可做50余只,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先将精面团杆成薄薄的9层酥皮,窝成贺状压扁,入锅以熟猪油文火煎之,待酥皮层层放开后出锅,放上以糯米粉和白绵糖混帛的霜粉,并加表梅、红丝即成。

历史文化

相传清道光二年,天长举人戴兰芬进京应试,考得第九名,却被点为状元。第九名如何能中状元?原来呀,第一名本是江苏高邮的史球,因史球与“死囚”谐音,不太吉利。主考大人为了拍皇上的马屁,竭力贬史褒戴,建议将史球换为戴兰芬,说天长的戴兰芬乃是“天长地久(第九),代代兰芬”,有苍天助圣之意,象征着清朝江山可与天地同寿,世代绵延。主考大人这一偷龙转凤之计果然搏得圣心大悦,于是欣然将戴兰芬点为状元。戴兰芬中状元之后,为感谢皇恩,将家乡天长的传统名点作为贡品呈入宫廷,献给皇上品尝。皇上尝后,觉得酥脆香甜、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味美可口,如得甘露,且色、味、形俱佳,很是赞赏,封为“甘露饼”,故又名“进贡甘露饼”。

做法

食材

精面粉500克,白糖150克,鸡蛋200克,瘦猪肉200克,冬菇、笋片、熟猪油、芝麻油、精盐、白糖、苏打粉、酱油、淀粉、葱姜末、料酒各适量。

做法:

1.将精面粉、白糖、熟猪油、鸡蛋、苏打粉一同放入盆中,和成面团,揉成面皮。

2.瘦猪肉、冬菇、笋片均切成筷头丁,入油锅加调味炒熟成馅。

3.皮面搓成条,摘成剂子,压扁包入馅料,以每个70-75克为宜,再擀成扁圆形,入炉烤熟即成。

制作要领:面团要揉匀饧透,入炉烘烤火不宜太旺。

[!--empirenews.page--]

琅琊酥糖

简介

琅琊酥糖,是江淮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名点,琅琊酥糖产于安徽省滁州市,借“琅琊山”之名,称之为“ 琅琊酥糖”。琅琊酥糖选用纯白芝麻、精白砂糖、富强粉、麦芽糖等精心加工,产品呈乳白色,形似螺旋体,其糖块薄厚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分明,呈螺旋体,色泽乳白,入口酥软,香味浓郁,甜而不腻。

历史文化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明末,滁州作坊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小包糖)。清初,有秦、尤姓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进行改制而成,故又称之为“秦尤酥糖”。后一位董姓师傅又将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将糯米稀骨多层次与面糖折叠,即谓之“董糖”。又有文人撰写一说:“明崇祯年间,江南名艺妓董小宛,擅长烹饪,精于制作花露,巧手会做糖食糕点。一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独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块酥糖,给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开胃心爽”。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即称此糖为“董糖”。《崇川咫闻录》也记载:“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号)妾董小宛所造。” 民国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后坊,制作糕点。“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等店号制作的酥糖(亦名董糖),远近闻名。

[!--empirenews.page--]

天长雪片糕

简介

天长雪片糕,是安徽省天长市内有悠久制作历史的汉族名细糕点之一,铜城大糕尤称佳品,薄如白纸,点火可着,卷如香烟,不断不裂。

选上好纯白糯米淘尽,然后炒熟磨成粉。炒米时要先以文火烧透心,粉成后装入缸中,中间放青菜叶以吸收火气,两月后取出制作时须严格配料,一般米粉、白糖、猪油和水的比例为5:4:0.5:0.5。炖糕要文火。糕成后切糕时刀工要精细,刀刀到底。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