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www.123ms.com 编辑:一二三美食爱好者 访问手机版
哈密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中国内地的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
特色美食有巴里坤油酥馍、巴里坤蒸饼、哈萨克族奶茶、夹沙丸子砂锅、烤馕、烤全羊、烤羊肉、笼蒸肉、手抓羊肉、酸奶疙瘩、铁板肉、土火锅等。
手抓羊肉
简介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历史文化
《说文》中说:“羊,祥也。”《周礼·夏官·羊人》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羊在古时被赋予成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纲目》中也说,羊肉是大补之物,能比人参、黄芪。
手抓羊肉源远流长,是生活在我国西北的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这与他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外出游牧,数月不归,而羊肉却有饱食一顿,整天不饿之功效。
中国的许多省市都有自己闻名于世的菜系或名吃,如京菜、鲁菜、川菜、粤菜等。就羊肉系列而言,北京有涮羊肉,陕西有羊肉泡馍,新疆有烤羊肉串,内蒙古有烤全羊。在甘肃,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好客的东乡人,生活再穷再简单,每逢佳节或宾客临门,待客最隆重的仪式便是宰羊,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上手抓羊肉和吃手抓羊肉也非常讲究。要将带骨羊肉剁成二指宽的长条或块状,放入大盘之内,众人围坐而食之。胸茬和肋条肉最为鲜美,最为珍贵,先要敬呈给贵客和最年长者品尝。生活在兰州,不能不吃羊肉。从历史上看,这里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饮食上,至今遗风尚存。
在漫长的岁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帐篷间被牧民们食用,城市里极少见,名流视之为难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顾。手抓羊肉真正成为驰名全国的美味是20多年前的事。据说,有一位颇有胆识的东乡人率先在临夏市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挂起了“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时间,如万马奔腾,手抓羊肉的香味四处飘溢到了周邻各县,又风靡了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城市。
做法
城镇饭馆烹制手抓羊肉,先把羊肋条肉剁成大块,下锅煮至半熟去尽浮沫捞出,再取洋葱、辣椒,留一大片洋葱,其余剁成末;辣椒剁碎,将肉块摆放盘中,上放洋葱片并撒少许精盐,入笼篜烂取出,滗汤,汤入炒勺上火烧开,下洋葱末、辣椒末、胡椒粉、盐,调好味浇在肉上,请客人享用。 吃肉时,或用手抓、撕、食,或用藏刀割食,故名。一般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待水开锅,捞出即食。肉赤膘白,肥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十分可口。一般到藏家,主人先将羊尾巴给客人,然后他人才能手抓。又有“女婿吃羊脖子”的习俗。
在牧区,手抓羊肉的烹制仍保持其原始的风味:把新鲜的羊肉放入锅清炖,有的只放胡椒、姜片,不放食盐,有的什么佐料也不放,肉炖至七八成熟即捞出食用。主人把热气腾腾的羊肉装在精致的大盘子中,盘边放着十五厘米左右长的割肉小刀。这小刀富有民族特色,把柄镶嵌雕饰着花纹的图案,其中以英吉沙小刀最为著名,锋利无比,用小刀割下肉片,手抓肉片蘸盐食用,有的人家给客人一只小盘,请客人把割下的肉片装在小盘蘸盐吃。这种古朴的,独特的,带有原始风趣的吃肉方式,会使您想起江南塞北的古风人俗,在您思想的海洋里激起阵阵涟漪,引您遐想、怀恋、憧憬和陶醉,从而使您对新疆草原的丰饶,新疆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产生一种景慕缅怀之情。
[!--empirenews.page--]笼蒸肉
简介
笼蒸肉是将牛、羊肉切成大片、条形,或用骨肉相连的块状肉,加调料、葱丝等拌好,装盘上笼屉蒸一个半小时即熟,蒸肉采用传统的巴里坤独特的加工工艺烹饪而成。既为笼蒸肉。这是巴里坤常见的吃法。装盘上笼屉蒸熟,蒸肉的香气透笼而出。引得不少腹空人,在门前久站。
特点:
肉丝精、口感好、肉质酥软、味微辣。
[!--empirenews.page--]烤羊肉
简介
维吾尔烤羊肉串是在特制的烤肉铁槽上烤灸而成的。铁槽分上下两层,中间隔板成孔状,用无烟煤作燃料。烤羊肉串用的铁钎子。制做时,先将精羊肉切成3平方厘米见方的薄片,依次穿上铁钎,然后置放在烤肉槽上,一边用煤火烤,一边撒上精盐、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钟左右翻烤另一面,几分钟后即可食用。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烤羊肉串》,使这一风味小吃声名大噪,踪迹遍及全国。除了烤羊肉串,现在还有烤羊筋、烤鸡、烤鱼、烤排骨等等。(哈密)
[!--empirenews.page--]巴里坤油酥馍
简介
巴里坤油酥馍
巴里坤油酥馍,烧烤不同形状和不同配料、不同口味的馍馍,是巴里坤人年节的事情。用米糟制作的酵头发面、醇香的新鲜牛奶发面自有一股扑鼻的米酒清香。擀成薄饼加油加糖,卷成花卷状再按平,而后放入用土制成的烤炉中烘烤半小时即可食用。加蒸好的葫芦,烧制的倭瓜馍黄亮油香,加香豆子清油烧成锅盔,口感独特,不可不尝。
其特点:焦香脆甜,烧烤的干粮适口还能治疗胃酸过多等胃病。
[!--empirenews.page--]土火锅
简介
土火锅
用巴里坤传统的用铜特制的火锅,里面放入夹沙、丸子、粉条、豆腐、绿菜叶,然后将牛、羊骨头汤,装入砂锅,可点燃煤或柴来加热,肉汤开后即可吃。
夹沙和丸子须先将精肉剁成肉泥,再加适量粉面、鸡蛋以防过油时松散变形和僵硬。夹沙需增加的工序是先将鸡蛋煎成薄饼,再包夹剁好的肉泥过油,夹沙的制作工艺很是繁琐,现今要品尝到正宗的夹沙决非易事。
土火锅汤鲜美,夹沙、丸子绵而不烂,物美价廉,深受顾客青睐。
[!--empirenews.page--]新疆烤全羊
简介
维吾尔族餐饮的一道重要菜肴就是新疆烤全羊,能与北京的烤鸭相媲美。新疆烤全羊,选料考究,制法特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当地高级宴席中不可缺少的菜肴。烤全羊选用上好羯羊,将蛋黄、盐水、黄姜、孜然粉、胡椒粉、面粉调成糊状汁,涂抹在全羊上,头部向下,放入馕坑密封焖烤1小时左右,即可取出食用。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贵的菜肴之一,它可与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相媲美。高级筵席中,如果有烤全羊餐车出现在宾客们中间,整台筵席将顿时生辉,显得格外豪华阔绰,为饮宴增添了异常丰富的色彩。
烤全羊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的别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
烤全羊是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成。
全羊烤成后即放置餐车上,烹制者在羊头上挽系红彩绸,打成花结,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车备有小刀,服务人员推车围绕餐桌转动,恭请客人启刀食肉。不客气的食客们,持刀从烤羊身上切下肉来,尽情地吃,其热烈闲逸古朴浪漫的情景,非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想象其盛况的。
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是维吾尔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品。
[!--empirenews.page--]夹沙丸子砂锅
简介
夹沙丸子砂锅
夹沙和丸子都须先将精肉剁成肉泥,再加适量粉面、鸡蛋以防过油时松散变形和僵硬。夹沙需增加的工序是先将鸡蛋煎成薄饼,再包夹剁好的肉泥过油,夹沙的制作工艺很是繁琐,现今要品尝到正宗的夹沙决非易事。将成型的夹沙、丸子调以牛、羊骨头汤,装入砂锅温火炖20分钟。
其特点:其汤鲜美,夹沙、丸子绵而不烂。物美价廉,深受顾客青睐。
[!--empirenews.page--]羊肉焖饼
简介
羊肉焖饼,将少数民族最喜爱的肥美羊排投以鲜姜、葱红烧,再将手工撕制而成的薄如窗户纸的薄饼铺到羊排上加盖,靠蒸气焖熟,切条与羊排一起装盘。中原饮食文化与西域饮食文化相互浸润体现在巴里坤饮食的方方面面。这里特有的羊肉焖饼是极佳例证,巴里坤羊肉焖饼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新疆名小吃之一。
特点:
吃时羊排酥烂醇美,薄饼金黄鲜香。
做法
材料:
面粉500克,羊肉100克,酵面100克,植物油、精盐、酱油、味精、胡椒粉、花椒、葱花、姜末、香菜末、食碱各适量。
做法:
1.盆内加面粉、酵面及适量的水、食碱和成面团,擀开,刷油后卷起,做成1厘米厚的饼,上鏊子烙成黄红色,再切成宽1厘米、长4厘米的条。
2.羊肉切成小薄片。炒锅内加适量的油和花椒,炸出香味后捞去花椒不用,再放入葱花、姜末炒出香味,放入羊肉急炒,同时放入酱油、精盐、味精、胡椒粉,熟后加水,放入饼条,盖上锅盖,焖至饼条发筋、煮绵时,撒入香菜末出锅即可。
[!--empirenews.page--]酸奶疙瘩
简介
酸奶疙瘩
酸奶疙瘩,哈萨克语叫苦勒提。制做方法是把牛、羊奶煮沸,凉温倒进“沙班”中,加酸奶发酵,每天都用木棒槌敲打一阵,使其发酵,成酸味很浓的酸奶,哈语叫“艾勒开提”。这种酸奶太酸,有解渴清火的功能。继续用木棒槌摊反复敲打沙班,酸奶中油水分离,酥油浮到沙班上端。酥油是做酸奶疙瘩的第一产品。酥油取尽后,把沙班中的“艾勒开提”倒入大锅熬,蒸发水分,到糊状时将酸奶装入毛线短袋里,水分从袋缝中流出,袋中酸奶就成软状块,掰成碎块晒干,即成酸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萨克的主要食品之一,有保存时间长,便于携带等优点。
[!--empirenews.page--]油炸馓子
简介
油炸馓子,又叫麻油馓子,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汉族面食小吃,属于油炸食品。
油炸馓子用上等麦子磨的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金馓子。
历史文化
据《洪洞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冲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
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说来奇怪,每投进10个馓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个,南面3个。经过测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为7:3 。为什么三、七分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赵城两县人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议,在滚沸的炸馓子的油锅里,放10个铜钱,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7枚,洪洞代表捞出3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
做法
食材:小麦面粉500克,食用油适量,食盐7克,鸡蛋1个,清水适量。
做法:
1.小麦面粉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在面粉中央挖个小洞,打入一个鸡蛋,加食盐7克、凉水250克,用筷子把小洞边缘的面粉向里搅动,使鸡蛋液和面粉充分融合。
2.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反复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3.盖上一块干净的厨用布,放在一边饧30分钟。
4.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长条的圆柱形状,再切成10小块。
5.取一个面剂子,在案板上来回滚动。
6.把面团拉长,然后搓成筷子粗细的圆长条。
7.左右手分别握着粗面条的两端,左右手相配合上下抖动,轻轻向外拉抻。
8.将面条对折,端口处与另一端并齐,形成一个环状条。
9.左右手分别握着环状面条的两端,上下抖动,轻轻向外拉抻。
10.再拉细的面条再对折,接口口并齐,形成并列的四根环状面条。
11.左右手分别握着环状面条的两端,上下抖动,轻轻向外拉抻。
12.拉长的细面条从一端开始缠绕在筷子上,形成环状面条。
13.锅里放适量食用油,烧至7成热。
14.将面条移到油锅边,下端先放入油锅炸制。
15.待面条下端定型后,即可将面条整个放入锅中。
16.将筷子抽出,直到将面条表面炸成金黄色即可夹出来,放在吸油纸上吸取面条表面多余油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