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二三美食网!

拉萨小吃大全_拉萨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 www.123ms.com 编辑:一二三美食爱好者 访问手机版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特色小吃:藏式酸菜汤、炒肺片、虫草鱼肉丸、腐奶渣、拉萨生牛肉酱、拉萨甜茶、牦牛肉干、松茸炖藏香鸡、酥酪、氽灌肠、牛舌

藏面

简介

藏面,是传统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你说它是正餐也可以、说它是小吃也可以。说是正餐,藏面的量不多,一般吃一碗不太容易饱腹;说是小吃,也属于面类,在茶馆面馆才有卖,没有街头小摊卖。第一次吃藏面的人肯定会有深刻的印象:藏面跟平原地区的任何面种吃起来口感都不一样。藏面乍吃起来可能感觉不是非常习惯:里面好像是夹生的。其实这是藏面的特点之一。

做法

藏面的面条,要提前压制好,而且煮熟晾干待用。等要吃的时候,下到牦牛肉汤锅中,再次烫热出锅即可。将煮好的藏面捞到碗里,盛上满满一碗极美味的牛肉汤,撒上些许牛肉丁,旁边再摆上一小碟酸萝卜,桌上有藏式辣酱可以自己按照口味调配,就是一碗极香美的藏面了。藏式辣酱跟内地的辣酱也不一样,是用水调的,里面加上藏族的香料和盐巴,口感上很有特色,藏式的辣酱,刚一入口时,并不觉得有什么辣的,只是觉得很鲜美,在嘴里转几圈以后,辣味就一点点出来了。

[!--empirenews.page--]

藏酥油茶

简介

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历史文化

品茶规矩:

1、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2、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3、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面前时,客人端起碗来,用无名指沾茶少许,弹洒三次,奉献给神、龙和地灵。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饮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

4、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不一口喝完。

注意:

热情的主人总会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

做法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称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木棍,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在碗里盛适量酥油茶,搁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再掺入糌粑搅拌而成“玛巴”。抓糌粑时,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藏民称为“董莫”的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empirenews.page--]

干酪

简介

干酪,又名奶酪乳酪,或译称芝士起司、起士,是乳制食品的通称,有各式各样的味道、口感和形式。奶酪以奶类为原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质,乳源包括家牛、水牛、家山羊或绵羊等。制作过程中通常加入凝乳酶,造成其中的酪蛋白凝结,使乳品酸化,再将固体分离、压制为成品。大多奶酪呈乳白色到金黄色。传统的干酪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维生素A,钙和磷。现代也有用脱脂牛奶作的低脂肪干酪。而中国的奶酪品种除了西方的传统干酪制品,还有广东地区的大良牛乳少数民族的各种非乳酸菌制成的干酪。

西藏干酪也有两种,一种是乳汁提取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分蒸发后凝结成块,然后将它压成状,或切成条块状晾干食用;还有一种,用酪浆烧煮,晾干后结丝状或粒状,有甜酪干、酸酪干、白酪干、青酪干等。

[!--empirenews.page--]

蒸牛舌

简介

蒸牛舌是西藏著名的风味小吃。藏语音杰郎最。多见于拉萨等地。以牛舌肉为主料,经煮蒸而成。

特点:

入口软嫩,味道鲜美而带椒香。

藏族的饮食,牧区、农区有所不同。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简单的分为“红食”与“白食”两类。“红”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牧区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肠、风干肉。而多见于拉萨等地的蒸牛舌,藏语音杰郎最,则又是藏族饮食中的一大风味小吃。

蒸牛舌以牛舌肉为主料,经煮蒸而成。特点是入口软嫩,味道鲜美而带椒香。牛舌外有一层老皮。去掉老皮,可以酱、烧、卤。某些市场卖的舌头立即可食,但生的、烟熏的或粗盐腌的舌头常买到,煮后不论热用冷食、加不加调味料都不错。盐腌舌头通常是挤过汁的煮熟切片,一般采冷食,生舌头可加葡萄酒温煮,或水煮后添各类配饰上桌。牛舌和小牛舌最为常见。

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时代潮流。

[!--empirenews.page--]

炒肺片

简介

炒肺片的做法历史悠久,在制作过程中您也能感受到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炒肺片是很有特色的西藏特色小吃,炒肺片以羊肺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炒菜为主,口味属于重。用面粉和辣椒等调料加水拌匀后灌满羊肺,煮熟后捞起,切片,加作料煎炒而成。美味可口。猪肺有补虚、止咳、止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虚咳嗽、久咳咯血等症。

做法

原料:肺子、酸菜。调料:色拉油、盐一小勺、生抽一勺、葱末少许、蒜两瓣、红辣椒一个、十三香一小勺、鸡精半小勺 、料酒一勺

做法:1、把煮熟的肺子切片焯水。2、锅烧热放油,下葱姜末煸炒出香味,放入肺子翻炒,加十三香、烹入料酒。3、酸菜洗净空干放入锅里同炒。加辣椒、放入盐,鸡精,蒜拍碎下锅炒几下就起锅。

[!--empirenews.page--]

羊血

简介

羊血肠是西藏拉萨的特色美食。从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满它自己的肠肚。灌时,先用手把凝结的血块攥碎,搅进荞面或白面,加入切碎的漫肚、油、盐、调料、葱蒜等物。亦从割口处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满也不可太扁。小肠二三丈长,为煮食方便,可断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连接肠壁的油脂。这些油脂有固定小肠的作用,灌时要注意摆顺不使扬子扭结。煮出时盘缠一团,一如腹中的自然状态。卧羊时节肠肚太多,一时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团冻起来,在来年清明时节煮食。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浆灌入大肠,做成灌肠。食用时一般在肉汤里煮10-15分钟。蒙古人和西藏人还直接运用动物的活血。《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叙:“当情况紧急时,有一种紧急探马,这些探马,能够马不停蹄地连续奔驰十昼夜,既不举火也不进餐,只用马血维持生命,他们割断自已坐骑的一根血管,吮吸马的血充饥。”从医学观点看来,血有高味觉性等益处。但不到紧急的时候,人们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种灌肠加之薄层肉及肝等,拌以葱类和油盐等调料,煮之半小时后食用,此叫灌肠。

[!--empirenews.page--]

松茸炖藏香鸡

简介

松茸炖藏香鸡是西藏的特色菜。藏香鸡,鸟纲鸡形目雉科。藏香鸡生长在海拔3200-4000多米的高原上,藏香鸡做为高海拔地区养禽业中的当家品种,有人这样形容藏香鸡:“草原鸡的自然,乌鸡的滋养,珍珠鸡的玲珑,取之精华,集之大成,世界脊梁上,孕育出这鸡界的珠穆朗玛。具有各种特色的鸡蛋,为人们提供廉价优质的动物蛋白。

做法

藏香鸡切成小块,用西藏特有的手掌参、松茸、藏贝母、天麻、胡椒、枸杞等药材做汤底,用雪山上流下的纯净无污染的溪水炖煮,配有老豆腐冬瓜片、白菜莴笋叶子最后涮锅。

[!--empirenews.page--]

糌粑“蜕”

简介

糌粑蜕是把糌粑、酥油、奶渣、捣碎的红塘或白糖一起放在搅拌的盆子中,用首进行拌和,拌和均匀后根据需要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糌粑蜕在藏餐菜系中是常见的菜肴,主要原料均为藏区特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制作简单,是藏区人民喜爱的菜品。

做法

原料:酥油六两,糌粑七两,奶渣四两,红塘或白糖三两。

制作方法:把糌粑、酥油、奶渣、捣碎的红塘或白糖都一起放在搅拌盆子中,用手进行拌和,拌和均匀后根据需要可以作成各种形状。

[!--empirenews.page--]

氽灌肠

简介

西藏菜。又称三肠、五肠。

以新鲜羊小肠为衣,分别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称血肠、肉肠、面肠,合称三肠;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别称肝肠、油肠,与前三肠合称五肠。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供年节氽食。

[!--empirenews.page--]

糌粑

简介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历史文化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细、不过筛,这样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稞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做法

制作时先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不去皮。然后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把糌粑捏成团为止(“粑”就是成团的意思。)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出门只要带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点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饭。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

相关知识